1、茄子蒂去火
吃茄子的時候,往往把茄蒂切下來扔掉,可在中醫(yī)看來,茄蒂也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藥材。
茄子本身是偏寒的食物,茄蒂寒性更大。中醫(yī)講,偏寒性的藥材都有清熱解毒的功效。像痔瘡便血,或者牙疼、身上長瘡了,說明體內(nèi)有火,就可以用茄蒂清熱解毒。
要是感覺上火了,家里正好有新鮮的茄子,可以直接把茄蒂切了放菜里吃,就能緩解病情。用新鮮的茄蒂和黃連或者蓮子心煎湯、沏水喝,可以治口瘡。
-
2、橘子皮護脾胃
把新鮮的橘子皮剪成細條,通風陰干,一年后就成了陳皮。
陳皮能理氣,調(diào)脾胃。吃肉多了,容易滯塞不通,導(dǎo)致腹脹、消化不良,放點陳皮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。放了陳皮的肉菜還會有一股特殊的清香。放多少呢?一盤炒牛肉絲,放3—5克就行了。
有人問,既然陳皮是橘子皮,用新鮮的橘子皮行嗎?新鮮的橘子皮里含有很多揮發(fā)油,不適合藥用,還是要用正規(guī)炮制的陳皮。
-
3、橘核緩解痛經(jīng)
橘子皮是寶,橘子籽,中醫(yī)術(shù)語叫“橘核”,藥用價值也很大。有不少人來月經(jīng)時,小肚子又涼又疼,說明腹部有寒,同時嘴里還長口瘡,這叫“上火下寒”。這時就可以用到橘核了。
橘核有理氣、溫胃、止痛的作用,既能驅(qū)寒,又能止痛。建議用橘核沏茶,一般用3—5克,如果疼得厲害,可以用到10克。
-
來自[媽媽網(wǎng)Android版] |